既簡單又不簡單的人生——訪談陳鋒[1984級]
來源: 發布時間:2013-06-07 瀏覽次數:次個人簡歷:
陳鋒,男,浙江溫州人,1984年考入溫州師范學院生物專業。現任杭州市下城區教育研究發展中心副主任。曾獲得中學科學特級教師、教授級中學高級教師、浙江省優秀班主任、全國核心期刊《中小學管理》的封面人物、中國長三角最具影響力校長、中國中西部中小學骨干校長影子培訓指導師、浙江省中小學名師名校長工作站導師、教育部“國家級中小學骨干教師培養計劃”專家庫成員、教育部考試中心的命題專家、全國教師教育教育精品資源共享課程評審專家等榮譽稱號。
人生感言:
為他人提供發展空間 ,為自己留下創造空間。
“我的人生可以說是既簡單又不簡單。”——采訪一開始,陳老師就用上述這句話來概括自己的教學生涯。何為簡單?不簡單又在哪里?這看似矛盾的自白感言到底有何深意呢?隨著采訪的徐徐展開,記者終于得以一窺究竟。
自溫州師范學院生物專業畢業后,陳先生就一直從事教育工作,從最初在溫州市第九中學擔任政教主任和校辦副主任,到現在杭州市下城區教育研究發展中心擔任正校級的副主任,陳老師說他的這25年一直都沒有離開過教師這個崗位,無論是在溫州實驗中學擔任副校長還是在杭州的實驗學校擔任校長,他和所有在三尺講臺上的教師無異。而陳老師所指的簡單正是如此。
那么不簡單的地方在哪里呢?當看到陳老師“曾取得的市級以上的主要榮譽”一欄中的幾十個榮譽時,一切就都不言而喻了:他在40歲之前幾乎就把中小學教師一輩子可能獲得的榮譽都得到了。
眾多的榮譽不是輕易得來的,在其背后是大量心血和汗水。陳老師說,他一生的教育理念就是——
要教書,先育人
1987年,剛剛跨出母校大門的陳老師在溫州市第九中學教書,被分到一個全年級篩選出來的“最差學生”組成的德育實驗班當副班主任。學生調皮愛捉弄人,學習態度和成績都極差,不久后正班主任就被這群孩子給氣倒下了。但陳老師從來沒有放棄過他們,他接手了這個“最差”的班級,用智慧教書,以愛心育人,他堅信只要用心教學,先教會他們怎樣做人,再慢慢教授他們知識和學習知識的能力,這樣他們一定會趕上的。確實,不久以后,陳老師班上的孩子取得了不小的進步。因為他們在陳老師的班上學到的不僅僅是學科上的知識,更是做人的道理。
陳老師在做班主任時,每學期都會和所有的家長見面,這里的“所有”,并不是現在每次期中考試后的全班家長會。陳老師和家長見面是單獨的,不管有多忙,陳老師都會抽出時間來,最多的就是犧牲自己的午休時間,和家長在辦公室探討學生的動態個性發展。家長曾形象地把他的腦子比喻成電腦,因為他可以記住每個學生每次單元考的成績和整學期的具體表現情況,進步或退步,成績變化的大小快慢。現在的大班教育很難做到因材施教,學生的個性特長容易被湮沒,但是通過和每個家長見面,共同探討學生的個性情況,有利于學生更快更和諧的發展。
陳老師提到了當年他在溫州蒲鞋市小學教過的一個孩子。由于時常有家庭暴力發生,那孩子雖然聰明過人,卻內心復雜,有強烈的自卑感并伴有暴力傾向,本著先育后教的原則,陳老師悉心教育那孩子,在家長都認為孩子沒前途的情況下,努力使那孩子轉化并考進了重點高中。這中間傾注了陳老師多少的關愛和照顧啊!
陳老師認為,把學生培養成為“最好的他自己”才是最大的成功,才是對生命最真實的尊重。
為他人提供發展空間,為自己留下創造空間
“根據馬斯洛的理論,人的最高層次的需要是自我實現的需要,體現價值的需要。從前認為“要給學生一杯水,自己先要有一桶水”,但學生一生需要的不只是幾杯水,他們需要的是取之不盡的“水源”。把課堂的權利還給學生,使課堂成為學生表現的舞臺、發展的空間,使他們敞開心靈,發揮特長,體驗失敗和成功,從而靈性得到張揚,人生得以發揮完美。”
陳老師在長期的教育實踐中感悟到:學校管理頭緒繁雜,但管理的核心是對人心的管理,重點是對工作效率的追求,但人的主體性決定人是不可能被控制的;管理的最終使命是擺脫“貓捉老鼠”的誤區,實施符合人性的精神管理,達到管理的最高境界——經營“人心”的精神管理。
“以人為本”的教育觀念要求高度尊重每一個學生個體,全方位地為學生生動活潑、全面發展創造條件、提供機會,從而使學生的身心素質和文化素質得到提高、人格品位和社會價值得到提升。課堂不僅僅培育人才,更注重培養學生如何做人,智能統一、身心協調、情智交融是課堂教學永恒的主旋律,把分數視為課堂教學的終極目標的時代已成為歷史。課堂謀求智力與能力的統一,造就的不是空心人、半邊人,而是尊重生命、關注發展、崇尚文明、情智交融的人。
陳老師強調,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智能結構,課堂不是去雕琢適應教育的學生,而是該去探索適應學生的教育,去找尋最適合學生的方法和成功之路,應天之所賜、順物之靈性,用一種“無為在行,有為在心”的態度對待學生的成長,就像冰心說的“讓孩子像野花一樣自然生長”,使學生自動發展、主動進步,實現自我期望,極力倡導快樂的、符合自然天性的、充分展現自我的成功之路,“讓孩子快樂地成為他自己”。
“課堂關注學生的生存狀態、關注學生的生命質量,關注學生的生命成長。教師則在學生的成長中實現自己的職業價值,升華自己的職業情感。”
學生記者:王佳麗 章萍
Copyright ? 2022 溫州大學 Wenzhou University All Rights Reserved. 技術支持:捷點科技
溫大公眾號
溫大抖音號
校友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