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如登山焉,動而益高——訪談歐自黎[1988級]
來源: 發布時間:2013-06-07 瀏覽次數:次個人簡歷:
歐自黎,男,浙江泰順人,1988年考入溫州師范學院政教系。2004年8月至今擔任杭城品牌學校之一---杭州啟正中學校長。曾榮獲浙江省優秀教師、溫州市優秀共產黨員等二十多項榮譽。
人生感言:
學者如登山焉,動而益高。
歐自黎,一個活躍在杭州各大媒體的民辦初中校長,集眾多榮譽稱號于一身:浙江省優秀教師、市優秀教師、下城教育英才、市級名校長培養對象……20多年來他在教育事業上兢兢業業,在認定的價值領域上恪盡職守。對于教育,他樂此不疲;對于知識,他滿腔熱血。懷著崇敬和緊張的心情,我拜訪了這位80年代溫州師范學院政教系的優秀校友。
憶往昔 崢嶸歲月稠
走進辦公室,當我正為稱呼這位前輩為“校長”還是“老師”而猶豫時,他笑著說:“既然是校友,都是學長學妹的關系。”真誠而肯定的話語讓我的緊張感煙消云散。
歐自黎是原溫師院政教系政史專業88級學生,在當時大學生還很稀少的年代里,進入大學是一件很驕傲的事。80年代末,學校環境簡陋,但艱苦的物質條件孕育了良好的人文氛圍,歐自黎回憶道:“大家都非常珍惜學習的機會。”沒有嚴格的管理制度,沒有先進的通訊設施,大家借著圖書館緊缺的藏書資源,聽聽廣播,看看黑白電視,寫寫書信,農民子弟出生的,他們始終相信知識改變命運,對讀書充滿熱忱。
那時正是改革開放的年代,校園里掀起了一股思想文化的熱潮,大學生對西方哲學、人文科學這些“時髦”的事物有著狂熱的追求。歐自黎與很多同學一道,探討東西方哲學,徜徉文化思潮,參加辯論賽、讀書報告等,“那時候年輕,對思想有著強烈的追求,對未來充滿憧憬。”他感慨著當時讀書人對未來的美好暢想。而如今,我們當代大學生追求的“趕時髦”事物,無非是衣著打扮、高科技產品、奢侈品的攀比依賴,在精神思想上的追求與學術性漸行漸遠。
“新竹高于舊竹枝,全憑老干為扶持。”不管一個人取得多么值得驕傲的成績,都應該飲水思源,應當記住是自己的老師為他的成長播下最初的種子。對于母校的師恩,歐自黎歷歷在目:“雖然條件匱乏,但是老師們都是一心一意在教書。”李日增院長,五十多歲的老教師教授的辯證唯物主義發人深省,淵博的知識,生動的課堂令人印象深刻;班主任項良老師常常與同學們打成一片,對待大家一視同仁;教授《馬克思主義著作選讀》的牟德剛老師英俊瀟灑,經常教導學生應多閱讀原著,深受學生喜歡。
不積跬步 無以至千里
作為優秀畢業生,歐自黎被分配到泰順縣第七中學任教,當一名政治老師與他原本“學法學當律師”的夢想失之交臂。幸運的是“桃源望斷有尋處”,正在為現實與理想落差而困頓的時候,泰順七中老校長為歐自黎指點了迷津。老校長給這位年輕人建議:“每個人都有一條路可走,這條路可能并非你所愿,但人首先得面對現實,立足于這條路,堅定地走下去。”自此之后,歐自黎一心一意地踏上了教書育人之路,并在選定的道路上傾盡全力。20多年下來,他擔任過泰順七中教師、校團委書記、政教主任,泰順二中校長、黨支部書記,泰順羅陽二中校長、黨支部書記,2004年作為人才引進,擔任杭州啟正中學校長。由最初成為教師的無奈到如今對教育事業的執著熱愛,他無疑是教育界中的典范。
席慕容曾說過:“在這人世間,有些路是非要單獨一個人去面對,單獨一個人去跋涉,路再長再遠,夜再黑再暗,也得獨自默默地走下去。”也許對歐自黎而言,教師生涯就是這樣的路,他服從于人生的抉擇,卻不安于命運的安排,獨自一人為新的夢想而戰,在教育道路上他始終充滿著新的追求——學生的幸福成才便是他最大的快樂。“通往成功的道路有很多種,從商也好,從政也罷,在你認定的價值道路上追求并且感到欣慰,你就是成功的。”在點點滴滴的收獲與感悟中,他完善著自身的人生價值。
作為一名教師,面對著社會上各種功名利益的誘惑,承擔著“教育成全人”的重任,有著來自家長、學校、社會多方面的壓力,歐自黎一直強調“教育工作者要守得住心中的寧靜”。同時,教師也好,校長也罷,必須兼具人文精神、科學精神和宗教精神,如果你擁有這三種精神,即使教育工作再苦再累,你的人格定會在此基礎上得到豐滿,內心也會更充實。
在平靜的話語中,我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心中的寧靜,沒有半點浮夸與修飾,縈繞心頭的滿是祥和與安寧。
“當時讀大學,是鯉魚跳龍門的機會,大家為的是解決生存問題,而現在的大學生,不應僅僅為解決生存問題,而是培養人基本的素養。”歐自黎對溫大學子建議,“在大學的定位不要太功利,僅僅應付考試,那會是很糟糕的事情。大學里要想盡辦法讀些書,在自己喜歡的領域內做些有意義的事,讀書最重要的是學養。”
就像綠葉對根的情意,對母校,是一種感恩的情結,有知識的人永遠不會忘本。說起母校,歐自黎飽含著深深的情感,母校、校友,大家彼此聯系互助,是一筆寶貴的財富。對于母校,他有太多的眷戀與祝福:“希望母校越辦越好,我們引以為豪!”
學生記者:許美園
Copyright ? 2022 溫州大學 Wenzhou University All Rights Reserved. 技術支持:捷點科技
溫大公眾號
溫大抖音號
校友公眾號